新进展激发中国深空探索

中国于2021年4月29日星期四上午在海南省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发射了其空间站的核心舱。(郭文斌摄/提供给中国日报网)近日,成果丰硕的消息不断涌现,中国正在推进深空探索,为人类和平利用外空贡献自己的智慧。
空间站建设
4月29日,中国将空间站核心舱送入太空,启动了一系列重点发射任务,力争明年年底完成空间站建设。
天河舱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,为后续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天河将充当天宫空间站(意为天宫)的管理和控制中心。
今年中国将派出两艘货运飞船和两艘载人飞船与核心舱对接。它计划在2022年完成六项任务,包括发射问天和梦天实验室模块、两艘货运飞船和两艘载人飞船,以完成空间站的建设。
中国空间站副总设计师白林厚说:“该站有望通过国际合作促进空间资源的和平开发利用,并为中国未来探索更深的空间丰富技术和经验。”空间技术学院。
中国在空间站项目上与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(UNOOSA)、欧洲航天局以及德国、意大利、法国、巴基斯坦等国家航天机构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。
此次合作涵盖了技术,科学研究和应用以及宇航员选拔和培训等多个领域,并取得了许多成就。
“通过合作,我们希望将中国空间站建设成为世界共享、造福全人类的科研平台,”中国载人航天局(CMSA)主任郝春说。
火星着陆
5月15日,中国将火星探测器“天文1号”降落在红色星球上,开启了中国深空探索的新篇章,标志着人类对宇宙探索的又一贡献。
搭载火星探测器的着陆器在其预先选定的着陆区着陆,位于火星北半球的广阔平原乌托邦平原南部。
天问一号由轨道器、着陆器和漫游车组成,于 2020 年 7 月 23 日从中国南部海岛省海南省沿海的文昌航天器发射场发射升空。这是中国探索太阳系行星的第一步。系统,目的是在一次任务中完成在红色星球上的轨道、着陆和漫游。
自 1960 年代以来,已经发射了 40 多次火星任务,但只有大约一半成功。落地的成功率更低。
李春来表示,此次火星探测不仅将调查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,还将有助于揭示地球演化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,寻找人类潜在的生存空间。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副总设计师。
天问一号任务期间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。
中国正在与欧洲航天局和阿根廷合作进行任务的测量和控制,并与法国和奥地利合作进行多个有效载荷的校准和数据分析。
未来勘探计划
未来中国将实施嫦娥六号、嫦娥七号、嫦娥八号、小行星探测、火星采样返回、木星探测等多项航天任务。
已完成探月计划第四阶段的可行性研究,预计未来将在月球南极建设国际月球研究站。
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说:“中方愿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合作,研究初步建设月球研究站的基础能力和关键技术测试。”
月球探测计划的第四阶段计划执行三项任务。该项目包括嫦娥六号从南极取回月球样本,嫦娥七号对月球南极资源进行详细调查,以及为月球研究建设准备的关键技术的测试。嫦娥八号车站。
中国计划在2024年左右发射嫦娥六号探测器,在月球背面的南极-艾特肯盆地采集样本。 CNSA已邀请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参与该计划,提出携带请求的有效载荷.
中国还在推进对近地小行星和主带彗星的探索,其中包括一个太空探测器。
任务是在名为2016HO3的小行星周围发射探测器,然后降落在其上以收集样本。然后探测器将飞回地球附近并释放一个胶囊以返回样本。之后,它将继续它的旅程,最终到达主小行星带和轨道彗星311P。整个过程大约需要十年时间。